序号 | 研制年份 | 计算机及设备 | 主要完成人 |
1 | 1957年 | 第一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一号机) | 吴忠明、李仲荣等 |
2 | 1958年 | 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二号机) | 吴忠明、李仲荣等 |
3 | 1958年 | 配有磁鼓和磁带机的小型通用计算机–601机 | |
4 | 1963年 | 多孔磁芯及超小型磁芯 | 陈光熙 |
5 | 1965年 | “碾压成带、脉冲成芯”的磁芯成型技术 | 陈光熙 |
6 | 1965年 | 百万次计算机大会战(三号机) | 未完成 |
7 | 1971年 | 控制线切割加工的专用计算机 | |
8 | 1979年 | 容错计算机“RCJ-1” | 陈光熙、杨孝宗 |
9 | 1993年 | 蓝光100并行集群计算机 | 李建中 |
10 | 1987年 | LS83多处理器微型机系统 | 杨孝宗 |
11 | 1992年 | 支持Ada并行执行的多机系统 | 杨孝宗 |
12 | 1995年 | “神州”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容错机 | 杨孝宗 |
13 | 2000年 | 微小型高性能可穿戴计算机(单兵系统) | 杨孝宗、左德承 |
14 | 2017年 | 双模加固专用容错机 | 左德承,董剑等 |
容错筑梦航天
1973年,陈光熙高瞻远瞩地提出一个解决计算机稳定可靠工作问题的重大研究项目、一个创新性的研究方向——计算机容错技术,他和研制组的全体同志日夜奋战,于1979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容错计算机“RCJ-1”,被誉为我国容错计算机研究的先导者,其可靠性增加了4倍多。
2003年,杨孝宗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利用容错技术,研制成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容错计算机,为“神五”返回舱安装“大脑”。

我国第一台容错计算机RCJ-1 第二排中间为陈光熙先生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